《大學生伊凡的故事》
演出介紹
這一天,大學生伊凡在傍晚回家的路上,他餓得要命。途中他在荒野的篝火邊取暖,順口跟一對寡婦母女說了福音書裡「彼得三次不認主」的故事…
「過去和現在,」他想,「是由一長串連緜不斷、前呼後應的事件連繫在一起的。」他覺得他剛才似乎看見這條鏈子的兩端:當他碰了碰這一頭,那一頭就會顫動。
以俄國作家契訶夫(Anton Chekhov)的短篇傑作《大學生》為文本,在小小的空間裡說一個小小的故事,在短短的時間裡,跨過時間。
節目單文字
引文
有人問我,劇場對你來說是什麼?
我說不清楚,就拿了契訶夫的短篇小說《大學生》,
作為我對劇場及生命的回答。
註釋
留里克時代:俄羅斯的第一個王朝,建立者為公元九世纪的諾夫哥羅德大公及其子伊戈爾。
伊凡時代:即俄國沙皇伊凡四世(1530—1584),亦稱「恐怖伊凡」。
彼得時代:即俄國沙皇彼得一世(1672—1725),亦稱「彼得大帝」。
復活節: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,象徵重生與希望,紀念耶穌於公元33年被釘死,後於第三天復活的事蹟。
受難日:復活節前兩天的星期五。耶穌上午九時左右被釘在十字架上,下午三時左右死去。
彼得:又譯為伯多祿,有「磐石」的意思。原為漁夫,性格剛烈,後追隨耶穌,成為門徒。
三次不認主:耶穌受難前一日即「最後的晚餐」。這一夜耶穌被補,門徒四散,唯獨彼得跟去,
並在大祭司的院子裡發生「三次不認主」的故事。
名單
文本故事:《大學生》The Student,契訶夫Anton Chekhvo著,1894
文本翻譯:汝龍、王瑋廉
創作演出:王瑋廉
創作助理:彭靖文、灍麗恬
聽覺統籌:黃美雅
劇照攝影:莊坤儒、彭靖文
感謝
創作感謝:石佩玉、喬色分、林文尹、張吉米、圈圈、溫吉興、黃煒翔,以及所有物件
特別感謝:(一口文画)Lin暨全體人員、(人來風)吳麗玲
演出地點:一口文画(台北市青田街七巷4號1樓)
演出時間:2013年10月11-13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