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女誡扇》

《女誡扇》

2020-08-05 未分類 0

一場主權與意志的對決,一段橫跨兩百年的暴力史詩

一九二○年(大正九年),日治時期的台南,內地記者佐藤晴夫與台灣好友世外民同遊安平,意外在禿頭港的沈家廢宅中,聽見「死靈的聲音」。數日後,同一地點發生離奇命案——一名俊秀的男子吊死在空屋二樓的床上。死靈與命案,促使兩人展開一連串的辯論與調查,才發現事件不只跟沈家「瘋女」的傳聞有關,更牽連到初代沈家一段不可告人的開發史。藉由一把題有《女誡》的摺扇,下察當時穀商黃家的千金與婢女,直至水落石出之際,另一起命案竟又在黃家發生…

「已經滅亡的東西為何一直存在著呢?」

改編自日本文學家佐藤春夫(Satou Haruo 1892-1964)的小說王座《女誡扇綺譚》。曾經愛上文壇大家谷崎潤一郎之妻的佐藤,因讓妻的「小田原事件」導致關係破裂,於是帶著抑鬱的心情,來到當時的殖民地台灣旅行,激盪出膾炙人口的外地小說,《女誡扇綺譚》即是代表之作。

導演概念

「今天的事實若把它當做是怪異譚的話,可就沒什麼價值囉。……勿寧說有趣的是在那樣粗俗得令人嫌惡的故事裏,意外地顯出了支那人的性格與生活的一面。……」 《女誡扇綺譚》,頁229,草根,2002。

作為一個「支那人」的後代,如何藉由佐藤當時的觀點與立場,再度探勘台灣豐富多樣的歷史,看見在這片土地上所累積的離異與認同;從一個「綺譚」的禿頭港沈家小故事,一步一步窺見殖民與被殖民、壓迫與被壓迫、敘述與被敘述之間的因果相續,以及個人與個人、世代與世代之間的情感遞延與糾結,而重新發現「支那人的性格與生活的一面」,即是「段代時空之中,人在愛與罪中的樣相。」

故事選擇以「推理案件」的形式切入,讓事件在懸疑的通俗情境之下,推展至深刻的地方;從一個廢屋中的年輕男屍開始,調查到當時穀商黃家,再推演到三代之前禿頭港沈家的「秘史」。要從「推理的綺譚」,挖掘到「人的真實」,其間必須納入宏觀的歷史感,看見「過去和現在,是由一長串連緜不斷、前呼後應的事件連繫在一起的。……這條鏈子的兩端,當他碰了碰這一頭,那一頭就會顫動。」 《大學生》,安東.契訶夫(A.P. Chekhov),1894。

以場面調度來看,一連串事件的紛呈,多焦事件的發生,讓故事如同原著一般,在看似破碎不全的訊息裡,組織一個具有想像空間的故事架構,並在時空上穿接跳躍,將是本次劇場時空處理的方式。

敘事線從佐藤春夫與世外民兩人的旅遊出發,之後開始分岔,回溯安平地方大家族的歷史,以不同族群、階層的故事,交織出時代裡潛在的暴力特質,無論是自泉州移民、開拓的脈絡,乃至日本與台灣的統治關係,並就著一條引/隱線,延伸到東漢女性文學家班昭的《女誡》,看見女性在時代中所凝視出的眼光,並藉著這般目光,將「暴力即是內在公眾注視下,向著自己的無明動作」此一主題呼之欲出。

無論是以空間的詩意,或是空間的歷史來看,安平樹屋都是「女誡扇」的落點之處。除了原著故事即發生在台南安平,而安平樹屋本身就是個在時間中逐漸產生的奇觀。同樣是繁華與衰敗的歷史背景,人為的建築,最終與樹木結合,在一整區斷壁殘垣中,時代裡人的情感與故事被掩埋,卻生出一片龐然樹海。

於是故事將在此發生,在本具強烈魔幻感的樹屋裡,依著原有的空間型式,建構不同時空場景。以樹屋中央的主空間為基礎,利用既存的平台、階梯,以及相連的小空間作為延伸,使事件發生在四處,有些事件甚至隱藏在觀眾無法直接觀看的地方,藉著光線與聲響的營造,形成另一層隱蔽不可知的內在幽暗,以及隱含訊息的不穩定感。

以「愛與罪」作為文學主軸的日本小說家遠藤周作,曾被論述:「在揭發人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罪惡時,相信有一道奇特的光芒,在作家不安的眼神前將此罪淨化,作家應成為這道光芒的見證人。」如今,戲要在安平樹屋這奇異的時空背景裡上演,無論是演出者或是觀看者,都將從劇場,這種古老的文明模式裡,見證時間之海中的無常與慈悲,以及人在土地上的作為,無論是否在無明的迴轉中繼續輪迴,都依然彰顯其中的愛與光,以及人性的價值。《女誡扇》將從一則鄉野綺譚,回溯台灣自早期移民開始,半個世紀裡的台灣/人/與時代。

製作團隊:
團長︱吳幸秋
詩人、題字︱吳昭明
代理團長︱陳怡彤
劇團顧問︱邱書峰
企劃總監︱角八惠
原著︱佐藤春夫
導演︱王瑋廉
劇本︱林文尹
演員︱邱書峰、林白瑩、陳怡彤、古小十、楊舜名、蔡宜靜等人
前期執行製作與舞台監督︱高薇婷
空間設計︱文起明
服裝與妝髮設計︱林白瑩、梁采絃、全體演員
音樂設計︱黃美雅
平面攝影︱陳長志
音響執行︱黃郁雯
排練助理︱黃煒筑
前後台經理︱蔡枳倩、林佑運
行政出納︱方秀芬

指導單位:文化部
主辦單位:臺南市政府
贊助單位:臺南市政府文化局
演出單位:南島十八劇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