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哲學星期五@台北】―「《魚》─當代劇場的鏡像與真實」―

【哲學星期五@台北】―「《魚》─當代劇場的鏡像與真實」―

2015-05-06 未分類 0
【哲學星期五@台北】―「《魚》─當代劇場的鏡像與真實」―2015/05/08(五) 19:30@慕哲咖啡館

(★☆★提醒前來參加的朋友,務必於七點半準時到達,否則將錯過開場的演出。晚間七點半準時開放入場,由於場地限制,屆時請配合場外哲五志工協助依序入場。)

長久以來,基礎的教育體制和文化治理忽略或壓抑了藝術和美學教育,導致我們的社會雖累積了許多財富、科技成果和人力資源,但藝術和文化創造的土壤卻顯得十分貧瘠。藝術吸引人,卻讓不少人望而卻步。⋯⋯

藝術被看重,其實大概不過只有近三、四百年的歷史,藝術與工藝或工匠(技術)曾經是一體的概念,大約十七世紀之後,藝術的概念和表現逐漸經由哲學思考才逐漸發展出來,直到當代,藝術與哲學的關係已非常密切,甚至絕大多數的人文社會領域都受到藝術哲學和美學的影響。在台灣,這個有趣的關係仍然不太被人了解,但你/妳知道嗎?其實我們周遭真的有少數人及團體一直(或正在)思考、創造、累積並樂於分享他/她們的作品,並努力掙脫大環境的束縛。

話說一個地方的文化創造,總是需要底藴、累積,如果只是沿襲常規、追求流行、短視近利,或許可以成就日常文化生活、滿足功利需求,但缺乏「藝術」成分的文化創造,終究只是一時的,媚俗可以獲取成功,但只有真誠才能留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。然而,什麼是藝術?藝術不是孤芳自賞?我們可以簡單的想像「藝術」概念嗎?凡是可以引起思考、反映真實及情感的,都可以稱為藝術?

從美學角度來看,作品是有形的,而藝術卻是無形的,當代哲學對這個有形無形的討論非常多,例如德國哲學家高達美(Hans-Georg Gadamer)認為,美的事物一看就知其(如其)所是,美無法順從於任何目的;法國哲學家德希達(Jacques Derrida)提出解構語言意義以突顯作品理解的局限性和可能性,而德勒茲(Gilles Deleuze)對世界、作品與人的關係保持一種亦近亦遠的關係。此外,在許多人的創作過程,禪的哲學也影響或內化為作品精神。在街頭運動中所見的裝置、拼貼、觀念行動等呈現,時常也成為運動的一個重要成份,標示了行動者的想法、意念和訴求等等,也引發接受或排斥等不同態度,而常見有些(過於)目的導向的呈現,真的也算是藝術表現嗎?思考這些問題,也跟區分真/假藝術及真/假文創有關!最近討論熱烈的問題是:沒有文藝(藝術性),何來文創?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邏輯及大量商品消費的環境中,我們能否重新思考和回歸創作的精神?

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各有不同的美學(或藝術哲學),而當代劇場被視為極具爆發性和實驗性,而它的反抗性通常也是最強的。因為劇場不僅結合了聲音、表演、戲劇、工藝、設計和美術等領域,同時還必然是一種社會互動(行動)的場域。台灣的劇場大大小小發展得非常蓬勃,原本創造了深刻和有延續性的文化,一如台灣電影及紀錄片,但近來過度市場化發展帶來的危機正侵蝕著這塊土壤,以及壓抑萌芽中的文化種子生長。以劇場來說,大家還有深刻記憶的有哪些呢?當代劇場像是一面鏡子,照出許多問題所在!

本週哲學星期五邀請「滅劇場」帶來一場特別演出!滅劇場藝術總監胡嘉及樂手張康德將於現場演出新作《魚》,並於演出之後與大家一起討論,歡迎對劇場、藝術和台灣文化現象有興趣的朋友們參加,並請特別留意並配合當天的進場安排,以便讓演出順利進行。

【時間】 2015年 05月 08日 (五) 19:30–21:30
【地點】 Café Philo 慕哲咖啡館 地下沙龍
【地址】 台北市紹興北街 3 號 B1
(捷運板南線,善導寺站 6 號出口)
【主持】 沈清楷│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
【演出/主講】胡 嘉│滅劇場藝術總監、表演者
張康德│音樂、人聲藝術創作者
【與談】 程文宗│義大利米蘭布雷拉藝術學院
【主辦】 哲學星期五志工團、青平台,慕哲社會企業
【策劃行政】廖健苡、沈清楷【海報設計】徐清恬、楊郁婷【開場主持】廖品嵐【錄音】汪業政【攝 影】梁家瑜、楊依陵、黃謙賢【逐字稿】蕭景文、吳政諭、江博緯【摘要】賴韋蓁、林安冬【網管】黃昭華【行政協力】黃彥傑、獨角獸、林士傑、李濃

【參考資料】
●滅劇場
http://www.huchiadance.com/

【哲學星期五Facebook粉絲頁】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afephilotw
【哲學星期五官網】
http://www.5philo.com/